我的位置: 首页 > 展厅设计

一位86岁老教授的家国情怀和创作激情

展厅面积:m²

  彼时,二十世纪之初德国包豪斯双轨制教学制度和理念还没有在中国设计教育界广泛流行。宋德昌却敢于开拓创新,他把设计实践和美育普及直接服务社会的前瞻思路和开放格局;亲历亲为推动教学改革与融合的超强执行力;对生活美学需求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全情转化为对鲁美染织系发展教学的推动力◆★■◆,成就了一系列辉煌的实验性教学成果。其中包括拓宽染织艺术的广度,树立◆★◆“大染织”观念。以纤维材料语言为媒介,分支出服装面料、室内软装、装饰壁画壁挂等不同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这种开放性和包容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也拓宽了学生们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广度和深度,使染织系的同学们毕业后在单位都成为身兼数职的“多面手”。在此期间■★★,宋德昌和染织系师生作品化身文化使者,跨出国门在国外诸多展览中巡回展出,蜚声国际◆■◆■■。其中,1990年在巴基斯坦◆★、菲律宾巡展的“中国壁挂艺术展”包含六十多件师生毛织壁挂作品在巴基斯坦引起轰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跟踪报道了展览盛况◆◆,专家及观众对来自中国,带有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展品产生极大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宋德昌引领下的鲁美染织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面貌。为庆祝鲁美六十周年校庆,在辽宁科技馆推出了《全国首届壁挂艺术展》。第一次把壁挂◆■■、壁饰、纤维艺术以一种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是宋德昌对染织艺术实验性、前卫性和多元性探索的一次集中展示。染织系师生们以毕业设计为依托,斩获全国纺织品图案★■◆、毛织壁挂等诸多奖项。毕业设计作品既有实验性又有创新型■◆★◆,而且相当一部分直接对标工厂生产,成为优秀畅销产品★★◆,这样双管齐下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如今看来也极具眼界和智慧。

  工作第一年■◆◆★◆★,宋德昌设计的柞丝提花图案就获得纺织部优秀织花设计奖■◆■◆■■。然后就是十年浩劫的暴风骤雨。风雨砥砺之后,宋德昌迎来事业的枝繁叶茂。“大胆、粗犷、新颖、别致、艺术性强◆★◆”是1979年全国优秀花色展览会对他设计作品的评价★■★◆★◆。1980年,他设计的柞蚕丝绸图案在法国《最流行》杂志发表◆★★■◆◆,其中四幅图案被法国工厂选中生产★◆◆★◆。1981年,宋德昌参加设计的绞纱窗帘获辽宁省科技二等奖。宋德昌的古香缎被面图案设计甚至成为七十年代行业设计水平的标杆产品◆◆,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色彩艳丽,一经推出就畅销多年★■◆★,供不应求■★★★◆。短短几年,他的作品和名气就蜚声业内■■■◆■◆。1980年,辽宁省丝绸公司为表彰宋德昌对发展辽宁柞蚕丝绸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为他记了一等功。

  鲁美四年,宋德昌尽情在艺术的海洋中游弋,探索。特别是受到乌叔养、乌密风、周邵淼、李祯泰、刘树仪、杭鸣时◆■◆■■★、周光远、廖炯模、柏芳景等著名艺术家的熏陶,天赋禀异再加上刻苦努力■■,无论是绘画基础★★◆★◆★、水彩创作还是图案设计,他都能游刃有余,门门功课成绩优异◆■★★。特别是水彩画创作,初现灵动而有生命力的特质◆◆。毕业前夕◆■■,宋德昌收到了留校任教的通知。可是,造化弄人■★◆,因为涉及海外关系问题他被改派到丹东丝绸研究所从事丝绸图案设计工作。大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体的头上,就是一座山。这个坎坷改变了宋德昌的人生轨迹◆★★,从此一去丹东二十年,磨砺了他的艺术人生,积淀了他日后在染织艺术方面的深厚实践功力,也成就了宋德昌第二段艺术人生的禅机。

  1962年★■■★,宋德昌毕业后★■◆■★★,先后到丹东丝绸研究所★★,丹东丝绸试样厂等单位从事丝绸图案设计工作◆■■■。当时无论是新中国还是辽宁柞蚕丝绸工业都处于发展的初创期,来自各大院校和工厂的丝绸技术人才汇聚于此,把辽宁柞蚕丝绸工业改造发展成为可以和江浙沪等纺织工业历史深厚地域比肩的四大科研和生产基地之一。宋德昌作为其中一员,整整二十年,个人与家庭,交织历次运动的风风雨雨。苦难与热情,悲欣交集◆■◆■◆。他把整个艺术青春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丝绸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湛主持开幕式并介绍展览背景★◆◆★◆★,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任绘,全国劳动模范、大连明星小学校长宋兰春分别致辞。

  本科学习时对于水彩画的钟爱让他持续深耕水彩创作,所绘题材包罗万象◆■◆■★■,皆植根生活■★◆■★。喧闹的烟火集市、宁静的田园风光、质朴的农民笑脸■■★★■、鲜活的街头即景◆◆★■■◆。作品中既有对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的热切关注,也有对冷暖人间的体察与悲悯■◆■★◆。先生在解释晚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失明的老人》时,说道■◆■★■◆:“在灰暗的色调中,我给这个失明的老人手里加了只小白猫,身旁放了一台收音机,让整个画面看上去有些许温暖■■◆■★,显得不那么孤寂……”先生的老伴儿一生备受摧残,重疾缠身,特别是后期卧床十余年。他在回忆晚年照顾重病老伴儿的时候依然无怨无悔,饱含深情。画如其人,宋德昌深切地体察苦难、无助■■、相依为命的况味◆■■,只有这样善良而慈悲的心才能让作品瞬间击中观者的心,引发共鸣。德艺相生◆■■,艺术的真谛也在于此■◆★◆★■。

  “他的传统水彩技法中融入中国画和装饰画的表现手法,既保持了水彩的酣畅淋漓、湿润清新的特点,又融入中国画的深遂意境和力透纸背的遒劲笔力,同时又有装饰绘画的色彩、构图。三种因素在他的水彩画中完善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水彩画淋漓酣畅、湿润清新◆■★、明快◆◆◆■■★、色彩丰富恰到好处地运用水分,笔笔带着对生活的激情◆◆★★★■。无论是大笔挥洒,还是精细入微的刻画,或带有装饰的描绘,都很生动,朴实无华。”

  这二十年,多少磨难和绝望,宋德昌凭着对艺术的钟爱和热忱◆■★,身处逆境而初心不改。玉汝于成,苦难如切如磋★★◆,却没有击垮他。他俯首钻研,勤奋实践,潜心专研在丝绸图案设计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也为重返鲁美的第三段艺术人生开启了大门。

  对宋德昌先生的深度访谈就在他堆满画作和书本的小屋子进行。先生年届耄耋,却逻辑清晰,眼含星辰。当他忆及乌密风先生、周光远先生彼时提携与关怀自己时感恩的热泪;当他摸出与重病缠身卧床十余年老伴儿合影时温暖的笑容;当他展示自己画作和设计获奖作品时傲人的自信……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艺术家。先生娓娓道来■★◆◆■,关于苦难、关于责任、关于感恩、关于追求、关于价值,让我感受到鲁艺精神一辈辈地传承,它没有抽象的存在■★■◆◆★,而是鲜活地流淌于这些老艺术家的言行中。浸润鲁艺精神的人格辉光■■◆◆★★,虽时光荏苒,但薪火相传。

  2024年10月13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鲁迅美术学院离退休工作处、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工作》编辑部协办的■◆★“那山那海”——宋德昌艺术作品展展览在鲁迅美术学院沈阳校区美术馆举行,生动诠释了一位86岁老教授弘扬爱国为民★■、致力教书育人的家国情怀和扎根时代生活、画笔不辍的创作激情■★■。

  宋德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家、丝绸设计师★◆■★◆■、工艺美术家◆◆◆★■、染织美术教育家。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少年贫困,中年动荡、老年劳顿。可是,对艺术的拳拳初心和孜孜追求◆★■■◆★,使他在遭遇每一段人生的至暗时刻,都能够保持初心,向光而行。

  除了水彩画创作◆■◆■,宋德昌在油画、连环画◆★◆★■◆、年画★■★■■、插画等领域均有建树。对材料语言的敏锐感受拓展了他在壁挂艺术、装饰壁画等艺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材料涉及纤维、铜、木■◆■、瓷板等。大型壁挂《源》《丝路情丝》《凤凰山的传说》壁毯《唐人戏马球》等不胜枚举◆◆★。

  1982年◆★,鲁迅美术学院选调基层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专业人员充实师资队伍★◆■◆◆★,离开鲁美二十年的宋德昌终于在恩师乌密风的努力下辗转重返母校,投身到教学第一线。回到母校的他厚积薄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智慧、经验和感悟教授给年轻的孩子们。他主动担任染织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和毕业生的创作设计课◆★■。扎实深厚的造型功底、开放新颖的艺术创想、丰富务实的实践经验三位一体融合于教学之中。除此以外,宋德昌宽厚亲切■■■★,和同学们朝夕相处、打成一片★◆★◆◆。课堂中、球场上,他尽情挥洒着自己对于前辈恩师们的敬重和感激,对于鲁美的挚爱和对艺术的钟爱,并把它转化为对于染织教育事业的全情投入,反哺母校★◆■■◆。一年之后的1983年,宋德昌被评为学院先进教师■■★◆,同年被任命为工艺系副主任。五年之后的1988年,宋德昌担任独立出来的染织系主任。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坎坷半生的宋德昌并没有因为繁忙的行政、教学工作而疏于个人创作。重返鲁美后,他得以真正潜心创作更属于自我的表达方式。对绘画基础的倚重让他持续不断的写生,夯实了本就具有天赋的手头功夫■◆◆■★■;而对各种新鲜事物保持好奇的性情促使他尝试各种形式、材料和手法进行创作◆◆■■★◆。装饰壁画、纤维艺术,连环画、年画、插画★■■◆◆■、水彩、水粉、油画……宋德昌在各个艺术形式中不断跨界悠游,也成就了他艺术人生的第四个高峰期。

  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更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充满了敬意◆■★◆。相信在鲁迅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将传承鲁艺精神◆■★■,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宋德昌引领染织系教学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他的个人艺术创作观念也迁跃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片源于山海的灵气■■◆,使宋德昌时常观察周边的自然并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勾勾画画◆■◆◆。老师发现了他的这一禀赋,就鼓励他报考鲁迅美术学院。有远见卓识的母亲的支持,又有一位可敬的伯乐老师的指点◆★◆★★◆,十九岁的宋德昌跨越山海,于1958年考取鲁美工艺系■■◆■★,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

  本次展览展出宋德昌教授的139幅精彩画作,涵盖油画◆■★★■■、水彩、速写、壁挂、壁毯、木雕等多种艺术形式★◆★★★◆。展览围绕“那山”、“那海”为主题,展现了宋老师多年来的艺术成就和深厚造诣。

  老骥伏枥★◆★★★,天道酬勤■■◆★,经过半生苦难的切磋琢磨★◆,先生没有变得钝化和软弱,而是愈益光芒四射。“我们更应加倍努力◆■◆★,不断采撷艺术之花献给生活”是他送给自己和后辈的箴言。怀着对艺术的执着,努力地创作★■■■◆,热切地生活。我相信,过去、现在、未来,宋德昌先生的艺术人生终会德艺恒昌,愈发闪亮★◆■■。

  宋德昌被乌叔养先生引导并一见倾心的水彩画创作成为贯穿他一个甲子艺术生涯的主线。水彩画的恣意、酣畅和明快成了宋德昌艺术人生中的明亮底色,从青年到老年◆■,硕果累累◆★★◆◆★。水彩画《炊》,198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水彩画《山城》参加全国第二届水彩、水粉画展◆■◆◆■,并获得优秀作品奖,同时这幅作品还赴美国参加★■“93中国当代水彩画展”;《云光》参加中国首届水彩艺术展;《岁月》参加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大展;《卡拉奇街景》参加全国第八届全国美展★■;《蓝色的门》参加北京水彩画邀请展;《阳光》等9幅作品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展出并被收藏,《家乡的河》《九寨沟》在中东国家展出,好评如潮……

  在“那山■★■★★◆”板块中,宋德昌将焦点放在了革命老区辽西绥中县加碑岩乡,其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宋老师深入这片土地,用画笔捕捉了这里的山川、田野与人文风情,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坚韧■■★◆★;紧接着的“那海■◆◆★◆”板块,则以宋德昌的出生地旅顺为主题■◆。美丽的海滨城市——旅顺,承载着宋德昌无数的童年记忆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在这里■◆◆◆★◆,宋德昌用油画和水彩的形式捕捉海边的风景和渔民的生活,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最后,展示了宋德昌的获奖代表作及文化交流作品,高超的艺术造诣使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翻阅这些大气磅礴、意境深远的作品,惊诧于先生的充沛精力和超强的融合能力,他的装饰设计既植根于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沃土,又融入西方艺术的现代性与形式感。他深厚的学养让他把西方绘画中的理性塑造和民族装饰中的大胆想象互为滋养■★■◆■,从而能够自由切换其中★■◆。他的视觉形式语言在传统中有延展,于现代中可溯源。中西合璧、兼收并蓄★◆◆◆。这样的艺术实践逻辑起点让他的装饰艺术独辟蹊径★★◆★◆■、自成风格■■■◆。

  晚年宋德昌的生活主题依然是艺术创作,近十年他孑然一身却遍走山海写生,搜集素材★■◆★★。他说,漂泊一生,还是最爱故乡的那山■★◆、那海◆■。我眼前这个小屋里拥挤堆积的作品便是近年完成的作品,多是笑容满脸的农民伯伯和热火朝天的生活场景◆■■。老先生向我展示了他最近要完成的目标,就是整理自己作品为即将到来的个展做准备。预祝宋德昌先生的个展圆满成功!

  老先生向我展示高度几乎等身的一幅幅丝绸作品■■★■■,工艺精湛,中西融合★◆◆★,特色鲜明■★,时至今日仍然或雅致■◆、或绚烂、或清新★★★★。艺术形式丝毫没有过时之感,让我慨叹经典作品的超长生命力★★■★。当先生展开那幅“百花齐放■◆■★”织锦缎被面的时候■★,我眼前瞬间一亮,百花图案艳而不俗,凤鸟姿色明媚响亮★◆。这副花团锦簇、当年供不应求的产品会在那个曾经晦暗的年代给全国多少家庭带去希望与祥和!

  宋德昌先生1939年出生于辽宁旅顺的一个海边渔村,生于乱世,立于贫瘠★★◆★。作为长子,家中的艰苦让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也经受了更多的磨难。家乡的那片山,那片海不仅给予宋德昌补贴家用的物资,也给他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原乡”的深厚归属感。

  在鲁美学习阶段的勤奋专注,为他赢得恩师的器重,从而得以二十年后重返校园;在柞蚕丝研究所的持续钻研,为他斩获科技奖项成为单位一等功臣,积累了丰厚的织造技能;在鲁美任教阶段的教学探索改革,为他利用自身一线实践优势反哺鲁美、成就服务社会的教育理想;在退休晚年的笔耕不辍,为他实现追索艺术初心的价值回归。某种程度上说,生活的苦难和真相让宋德昌先生倍加珍视艺术带给他的幸福和欢愉,艺术于他来说如同信仰和生命,是他获取希望和能量并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在染织系的教学发展中,宋德昌是校企结合创新教学模式的先行者。他以社会需求作为目标导向,把生产项目引入课堂为手段◆■,将教学与生产◆★◆◆■、设计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引导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熟悉生产工艺★◆◆★,建立起从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整体设计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生产工艺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课堂教学的水平,以此逐步改进和完善教学体制■◆■。”宋德昌以这种环环相扣的进阶教学模式对染织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颠覆式改革,让设计创作与实践生产互为★★◆、互补◆◆◆;学■★◆■★◆、研、产成为闭环;教学成果和社会效益也因此得到双赢互利。

020-888-88888